颗粒有机肥的生产过程是什么?要注意哪些事项?

发布日期:2023-07-21 09:36:54来源:本站浏览次数:150

  颗粒有机肥的生产过程是什么?要注意哪些事项?一个颗粒的形成过程是:开始是以原料及返料中的Ф1~2mm的小颗粒为核心,在60~65℃的温度和液相的条件下,在原料的粘性和机械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滚大,形成Ф2~5mm软体状颗粒,干燥时随着水分的蒸发,颗粒逐步固化,形成硬颗粒。

  造粒时,应使物料在有机肥造粒机或干燥机内做椭圆形运动,物料占筒体截面积的1/4为宜,使物料通过运动,相互摩擦、产生粘性,大吸小附,粘合成球。物料在运动中要和顺,不宜受过大的冲击或强制性成球,否则会使颗粒产生大小不匀。 提高圆整度的方法是抓住颗粒未固化前的时机,让物料多滚动、多摩擦。在滚动中使颗粒表面磨去棱角,填平补缺,越滚越圆。软颗粒不宜在筒体内垂直起落,否则很容易引起颗粒变形,造成颗粒不圆整。

转鼓造粒机 (3).jpg

  在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烘进出口温度是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配 方和设备的特点,分别摸索出一个适宜的上下波动的温度范围。生产经验表明:应该采取低温大风量,尽量缩小一烘头部与尾部的温差。尾部温度是控制的重点,一般控制在45~65℃,尿素用量在3~9%,尾部温度控制在65℃左右;尿素用量在10~20%,尾部温度控制在60℃左右;尿素用量在21~38%,尾部温度控制在55℃左右,预防温度过高尿素熔融产生过多的液相,出现大颗粒或和泥现象。如果以氯化铵为氮源时,尾部温度可控制在65~80℃左右,一烘尾部温度应根据产量大小结合设备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一烘的温度不是jue对的,主要应参考系统风量大小、生产配 方和一烘出来的物料干燥情况确定,造粒机物料的水分、温度与一烘温度的有机地配合是关键。

  2、颗粒为什么会不圆不规则呢?

  液相超标,造粒时粉末含量少,颗粒在滚动中缺乏平补缺的粉末材料,所以,在造粒机内的水分要掌握的干一些,只要造成Ф1~2mm的颗粒为宜,不要造成Ф2~4mm合格颗粒。因为液相超标使烘干机内部的抄板和筒壁出现物料粘结现象和大颗粒。由于烘干机缺乏了光洁的条件,颗粒会不规则。成品量小,烘干温度过高也会引起颗粒破碎,形成不规则颗粒。

烘干机 304).jpg

  3、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圆圆的扁扁的颗粒? 造粒的原理就是物料层层裹大的过程,就须要有核心。有了核心,颗粒就有了一定强度的基质,颗粒就不容易变形。如果全是新料生产、没有返料或返料很少,没有核心的情况下直接造成的颗粒,遇到高温,液相增加,使颗粒显得特别软,再加上设备内部的抄板把颗粒抄到顶部在垂直落下,使本来圆圆的颗粒摔成圆圆的扁扁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先把烘干机的温度降下来,降低物料的溶解度;二是返量中须有足够的Ф1~2mm的小颗粒。 如果配 方不合理,过多地使用粘性填充料也会造成颗粒不圆。

  颗粒圆整度是每个工厂十分重视的质量指标,在生产过程中,颗粒造得越圆,产量也就越高,所以也就越高,所以多数厂家把自己产品的颗粒圆整度作为技术攻关的重点内容,并作为衡量一个复合肥厂技术档次的重要标志。 高浓度复合肥颗粒的形成过程为:开始是以返料中∮1~2mm小颗粒为核心,物料在60~650C温度和适宜液相量的条件下,在粉状物料的拈性和机械动力的滚动下,颗粒层层裹大,形成∮2~4mm的软体颗粒,然后物料在干燥机内水分逐步蒸发,软体状颗粒渐渐固化,形成有一定强度的正常颗粒。